连续不偏转喷墨印刷方式

给出了连续不偏转喷墨印刷工作原理示意图。宣纸印刷     这种喷墨印刷方式与连续偏转喷墨印刷方式的原理是相同的,差异仅在于参与记录 的墨点不受偏转磁场的影响,以自然状态直线飞行喷射到承印材料表面形成图文部分,而 不参与记录的墨点则在偏转磁场的作用下被收人墨点拦截器,进人墨水回收循环系统,以 便循环使用。在印刷过程中通过移动承印材料完成图文的整体印刷过程。    (3)静电分裂喷墨印刷这种喷墨印刷的工作原理如图2-8所示。墨水仍由喷嘴 连续喷出,但这种印刷设备的喷嘴孔径很小,仅为10一15 5m左右,细到喷出的墨滴会自 动分解成一颗颗的极小墨滴。不参与记录的墨滴在经过电极环时被感应大量静电荷,由 于这些墨滴相当微小,会因为同性电荷相斥的缘故,导致这些带电的墨滴再度分裂成雾 墨,此时它就失去方向性,而被遮挡板挡住,进而被回收。反之,参与记录的墨滴不带电, 油墨不会分裂而穿过遮挡板射向承印材料表面。 如图2一9所示,喷嘴中的墨水在供墨装置加上微小压力 (4)静电拉引喷墨印刷 垂直方向的偏转控制 承印物 遮挡板 喷嘴 ~吮吕翻.., 控制吕滴喷 射的电极板 水平直方向 的偏转控制 图2一9静电拉引喷墨印刷 的情况下,在喷嘴的出口处形成 凸出的半月形,再在喷嘴前安一 电极板,凸出油墨的表面张力因 受到电极板上的高电压所破坏, 以墨滴的形式被静电力拉引出 喷嘴。墨滴都带有静电,参与记 录的墨滴不发生偏转而穿过遮 挡板射向承印材料表面;而不参 与记录的墨滴在垂直与水平偏转机构的控制下发生偏转,被遮挡板挡住,进而被回收。     2.连续阵列喷墨印刷方式     在连续阵列喷墨印刷方式中,喷头有许多个喷嘴按阵列方式排列组成,每个喷嘴均可 以喷射出连续的墨水液流,而墨流中的每一墨滴又能独立受到控制,所以实际由两个电子 喷头组合完成喷墨印刷,一个喷头是用来喷射细小墨滴的单列小孔,另一个喷头是用于控 制喷射液流的充电装置。如在金属板上刻蚀一单列小孔,单列小孔在水平方向的分布密 度决定了喷墨印刷系统的分辨率,墨水腔中的油墨通过压电晶体的谐振器分裂成为一串 单个的细小墨滴,每个喷嘴中都可以喷射连续的墨流,墨流中的每一墨滴又能受到充电装 置的独立控制,并且墨滴的大小和间距都是均一的,分辨率可达300dpi,每点有8个层次 级。压电晶体的振荡频率决定着墨滴形成的精确速率(在频率为100kHz.每一个喷头每 秒生成约10000()个墨滴)。    3.连续区域阶调可调喷墨印刷方式     连续区域阶调可调喷墨印刷方式是连续喷墨印刷方式的变形形式,它采用区域可调 的喷墨方式,即将不同的墨滴束对准同一个印刷点,从而产生类似凹印网目调的复制效 果。由于这种喷墨印刷方式采用了区域可调的喷墨技术,所以印刷图像效果好,近于照片 质量,适用于高质量的彩色图像印刷,但印刷速度较慢。这类喷墨印刷设备最大输出幅面 达到760mm x 1 010mm,大于At纸的尺寸。     《四)按需喷墨印刷原理     按需喷M (drop一on一demand)也叫脉冲给墨,按需供墨与连续供墨的不同就在于作 用于储墨盒的压力不是连续的,只是当有墨滴需要时才会有压力作用,受成像计算机的数 字电信号所控制。由于没有了墨滴的偏移,墨槽和循环系统就可以省去,简化了印刷机的 设计和结构。通过加热或压电晶体把数字信号转成瞬时的压力。压电技术是产生墨滴的 最简单方式之一。利用压电效应,当压电晶体受到微小电子脉冲作用时会立即膨胀,使与 之相连的储墨盒受压产生墨滴。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喷墨技术要属压电陶瓷技术。     按需喷墨印刷有热喷墨和压电式喷墨等印刷方式。     1.间歇式热喷墨印刷方式     在间歇式热喷墨印刷系统中,喷墨头的墨水腔的一侧为加热板,另一侧为喷孔,如图2- 10所示。印刷时,加热板在图文信号控制的电流作用下迅速升温至高于油墨的沸点,与加 热板直接接触的油墨气化后形成气泡,气泡充满墨水腔进而使油墨从喷孔喷出,到达承印 物,形成图文。一旦油墨喷射出去,加热板冷却,而墨水腔依靠毛细作用由贮墨器重新注满。

相关文章:

数字印刷的定义与分类

在机直接数字印刷原理

数字印刷的工艺特点

激光烧蚀柔性版直接成像制版

光电解直接成像胶印版制版

色彩转换

图像扩散加网技术

连续不偏转喷墨印刷方式

间歇式压电喷墨印刷方式 

静电成像墓本原理

显影方式有干式、湿式

NP静电复印法

全面曝光1 

感光鼓曝光的形式  

激光印刷光学系统

数据转译与传递

光栅或点阵潜像的生成

改变超声波频率I

静电印刷的特点及应用

电凝聚成像墓本原理

电凝聚成像印刷的特点 

磁记录成像数字印刷基本工艺

热升华转移印刷原理

染料扩散热转印原理

电子束成像数字印刷

抽象图像数学函数图像

图像的数字化

邻域像素表示

显示分辨率(像素Pixel)

质量因子

色彩分辨率